十年三次创业,三次做到行业头部,《流浪地球2》最硬核周边背后有着怎样的坚持

文汇报   2023-03-10 10:15:31

傲鲨智能外骨骼。沈湫莎摄

在外骨骼机器人这条赛道上,41岁的徐振华摸爬滚打了十年。十年来,他先后创立了璟和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傲鲨智能三家企业,三次把企业做到行业头部。从徐振华身上,或许可以一窥我国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之路,从中也不难体会到外骨骼的“硬”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次创业,从康复机器人到工业外骨骼

徐振华与外骨骼机器人之间的故事,还要追溯到他上大学的时候。2002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的他与同学一起参加了全国首届机器人创新大赛,因作品投篮机器人的设计思路异于常人而被授予最佳创意奖。

那时,许多理工男将机器人当作个人兴趣,但不能作为事业,因为靠机器人赚钱太难了。毕业后,徐振华先后在发那科机器人和上汽通用SGM(泛亚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工程师,但心里那团“做自己的机器人”的理想火焰从没有熄灭过。

2009年,徐振华的一位博士朋友找到他和另一位朋友,希望他们加入一个康复机器人的项目。三人于是租了一间民房,周末就在那里做康复机器人。2012年,他们的项目被一家民营企业看中并投资,徐振华和顾捷创立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家公司璟和机器人。2014年,公司研发的康复机器人拿到了二类医疗器械认证,产品也开始正式销售。

彼时,医院里的康复机器人几乎全部是从美国、以色列等国进口的产品,动辄几百万元。徐振华团队研制的康复机器人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1/4,还增加了平躺训练、垂直训练的功能。

2015年,有了康复机器人技术积累的徐振华和顾捷创立了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将庞大笨重的康复机器人改进成一种小型化康复训练系统,机器人的外形也从“跑步机”变成了“外骨骼”。

在后来的发展中,顾捷希望继续深耕康复机器人领域,徐振华则更看好通用类工业助力外骨骼。于是在2018年,徐振华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创立了傲鲨智能。

两次“出圈”,主动转向深耕更广阔市场

为《流浪地球2》提供拍摄道具,并不是傲鲨智能第一次“出圈”。2020年春天,上海街头曾出现过一群身穿外骨骼、背着三个餐箱的外卖骑手,他们身上穿的就是傲鲨智能研发的下肢外骨骼。这套设备自重16公斤,正常情况下可承载40-50公斤左右的重量,行进速度在每秒0.7米左右。对外卖骑手来说,穿上这套外骨骼,背负近百斤的重物就如同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从康复外骨骼横跳到搬运外骨骼,虽然看上去都是一套可穿戴的“钢铁衣”,但设计思路差别很大。“康复外骨骼又被称为被动型外骨骼,其设计思路以约束为主,首先你要考虑的是不能让患者跌倒受伤;搬运外骨骼则属于主动型外骨骼,其设计重点在于需要开放大量自由度,让穿戴者没有束缚感。”徐振华说。

比如,在软件设计上,评价一款康复外骨骼好坏的标准是它能否更自然地模拟人的行走步态,因为它需要让患者以此为标准进行康复训练。而增强型外骨骼则不能限制人的正常活动,它需要在毫秒之间识别人的运动状态、外骨骼的位置和外部环境,从而综合判断人的运动意图,在使用者需要的方向上出力。

外骨骼搬运助力图。傲鲨智能供图

总体而言,增强型外骨骼在传感器的响应频率、电机输出扭矩、转速等方面都高于康复型外骨骼,市场也更大。这也是徐振华下决心第三次创业、选择再次挑战自我的原因。

从零起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底层技术平台

从全国机器人创新大赛上异于常人的设计思路,就可以看出徐振华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机器人世界中,从不复制别人的产品。虽然这有些“闭门造车”,但也排除了被别人牵着走的可能。

这一点在徐振华创立傲鲨智能后,被坚持到了极致。从一开始他们就决定从零起步,实现从电机、定转子、编码器、二级编码返回单元以及驱动器等在内的驱动组件和减速单元的独立自主研发。

而这,也是外骨骼机器人的特性决定的。在这条赛道上,一个电机磁读头的安装距离就可能导致“丢步”,究竟多少距离合适,需要在摸索中调试。类似这样的细节,只是一副外骨骼机器人上千个零部件所涉及的一个难点。

历经一次次失败、不断在失败中改变的徐振华坚信,做硬科技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把底层平台搭好了、筑牢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带给用户最好的体验。目前,傲鲨已申请专利4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核心技术专利。徐振华也因此而有些豪迈地说:“三次创业,这次是我做得最爽的一次。”

随着大量资本入局,增强型外骨骼市场引爆在即,谁主沉浮?未来也许谁也无法预测,但在徐振华看来,傲鲨智能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底层技术平台。基于此,不同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修改软件,生成更贴合的外骨骼。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供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