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科技,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大企业,但搞科创绝非大企业的专利。
肥城市石横镇的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力得公司”),就自主研发出了高强焊接材料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海工焊丝产品空白,成为山东省首家高强度焊接材料生产企业,实现了企业的二次创业与科技化转型,实现了从“老大粗”的煤炭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华丽转身。
01
(资料图)
企业转型,尤其是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科技驱动型企业转型,往往会面临一系列难题:缺人才、缺品牌、缺市场等等。
索力得公司也不例外。
从煤矿企业转型升级,公司瞄准的目标是中高端焊丝市场。焊丝,是焊接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运用在船舶、风电、核电、压力容器等领域的高端焊材主要依靠进口。
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必须有相匹配的人才。索力得公司以企业党员和技术骨干为成员,组建了高强焊材创新团队,但其人才规模远远不足以支撑研发需求。
弥补这一不足,索力得公司的办法是借助外智,先后与山东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交流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解决研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科研上各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生产性资源无缝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速度。
就此,索力得公司实现了国产中高端焊材的创新突破,稳稳占据了全国近10%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销两旺”,利润持续攀升,又给企业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于新产品的迭代研发,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双向提升。
02
索力得公司的成功案例说明,产学研融合大有可为。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也是人才大省。《2022年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22人,近三年增长47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达到5500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830人,近两年增长超过50%。近3年,山东省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万余人……
同样在山东,类似于索力得这样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它们有的正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有的一开始就锚定各类高科技领域,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领域,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
像索力得公司一样,很多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对于技术、人才需求“饥渴”,另一方面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引才能力有限。解决这一矛盾,就需不断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山东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借鉴索力得模式,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生产研发基地,把高校实验室直接搬到生产线旁,针对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以及产品研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实时同步研究解决。
此外,高校、研究机构大量的专利和研究成果,可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
03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机制为“芯”。
做大做强高科技附加值产业、新兴产业,需要政策支持、平台支撑、资金投入、转化赋能四项因素。善用产学研机制,进一步激活齐鲁千万英才资源,为广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姻,提供开放、包容和活力的平台,让优势人才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市场所需的科技生产力,助力推动山东智造的均衡性发展和普惠性成绩。
2月28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主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在济南举办。旨在推动解决企业人才、技术需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产业化,17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会上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近1.5亿元。
政府搭桥、企业与科研研所、高校同台唱戏,就是要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的常态化,创造更加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制度环境,释放大学、科研院所的活力,帮助更多中小型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未来,山东将每两个月围绕一条标志性产业链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举办一次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善用产学研合力,让更多人才走出高校大门,走进企业一线,将科技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产业补链强链提供科技驱动力,山东打造“智造高地”的改革动作,必将获得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毕舸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